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写年终总结了。前些日子整理了过去几年写的大部分随笔,回过头来看好像都多少在反思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。而对于今年的主题,我想很自豪地用“跨越维度”四个字来概括——除了因为自己慢慢有了些许的自信,还因为许多想象中的“跨越”正在这一年逐步成为现实。
跨越的第一重维度是地理的纬度。今年年初,在综合考量后,我决定告别已经居住了一年半时间的上海,回到陌生又熟悉的北京。说熟悉,在北京我走过了整整大学四年,对这里的大街小巷、风土人情无不充满留恋;说陌生,阔别后,从稚嫩的学生到日渐成熟的工程师,面对高楼林立的中关村,自己能否在众神之间拥有一席之地尚未可知。
回来的理由主要还是出于对技术氛围的一种认可。在回京的这一年中,除了与老朋友们有了更多切磋机会,和同事们、同行们探讨技术的热情也远比往日要浓烈。而且在这些探讨的帮助下,我不但有了更深邃的思考,也拥有了更多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。正如一直愿意帮助我的前辈所说:“这些无非都是你可以看见的模块,只要改就好了。”技术如此,人亦如此,那些曾经认为难以企及的高度,其实都是如今能看见的事物,只要不断去追赶,终有望其项背的一天。
跨越的第二重维度是几何空间的“维度”。回京后,随着硕士毕业和《视觉之旅》的完结,带着辗转的阅历、做研究的基本功和些许的感慨,我彻底离开了二维计算机视觉领域,投身三维视觉与图形学的交叉方向——可微分渲染,在学术的“维度”上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。
这次的转型来得并不算突然,读研期间因为访问合作,我了解到了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。从科研品味而言,我更偏好那些能够贯通底层的数学推导与计算机体系结构,在实践中也能发挥稳定与明确价值的工作。在接触到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工作之后,我为它们在底层技术上的造诣而着迷,更为它们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而感叹。这更坚定了我的决心。
转型也意味着在一些地方从零开始。与学院型科研不同,在公司做研究会面临比较强的业务驱动,这也要求研究质量比学院时期更加过硬,宁可没有大的概念创新,也要保证新的改进在质量上可用。尽管有着基础不足和业务压力的挑战,但这也构成了我在学术上进步的一个关键机遇。为了补足差距,除了充分研读文献与教程之外,我发挥了自己擅长拆解代码结构的优势,将业务上已经积累的架构前后啃了一遍。感谢强大同事们的帮助,和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攒下的基本功,我从中吸收了许多精华,这些经验不但最终帮助我顺利顶住了业务压力,还让我有能力看到学术前沿的魅力。
跨越的第三重维度是心理的壁垒。从开始读大学到现在,也许是因为第一次上ACM课时发现大家早就精通各种算法而我一无所知,也许是因为在大神交流群里看着各种不熟悉的专业名词在眼前闪过,也许是因为见证过接受顶尖基础教育的同学在见识上的全面碾压,我一度总是感到极其自卑。这些年在研究上的进展寥寥,更让我时常自我怀疑。
而这一切在研究生毕业以后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首先是身份的转变,我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名可以独立掌管自己工作内容的“研究员”,这意味着只要才干足够,为了达成目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,并且不会再有学术上“好发文章”的要求,取而代之的是工程上的实用主义。其次是工作结果的转变,价值的认定从漫长煎熬过后不知吉凶的论文评价,变成每周的工作总结,实时的讨论、反思与提高,略快的循环尽管有时让人紧张,但确实也在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。最后是成就上的转变,借助工作上积累下来的经验,我一直在维护的开源库DriveDownloader又经历了三个版本的更新,并且在最后一个版本发布后,得到了科技媒体的报道。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,我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小,心中的那道墙也终于被打破。历经数年的自我挣扎,我终于在今年迎来了内心的盛放。
跨越重重维度,终于快要来到2023的新起点。尽管过去的一年内外交困,仍旧感谢自己对信仰的坚守,实现了预期中的突破。过去总爱想未来会不会变好,如今借用自己刚转行时暗自许诺的一句话来结尾:“未来的美好,正是要靠今天的努力去证明”。在众神面前也许我还只是个凡人,但我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坚持与爱,并且也深切地相信自己能够守护它。
2022.12.30